蟠蛇
基本解释
词条:『蟠蛇』
拼音:pán shé
注音:ㄆㄢˊ ㄕㄜˊ一ˊ
解释:见"蟠虵"。
古代诗词
宋代.王洋.和张文潜输麦行寄滁守魏彦成:「醉翁亭上绿缥囊,亭前庾积蟠蛇冈。」
宋代.任希夷.宝钟院:「螭蟠蛇结增层岩,神剜鬼划森幽洞。」
元代.杨维桢.菖蒲花辞:「玉镜高台画眉未,蟠蛇阵前看儿戏。」
明代.杨慎.箐口关:「淩兢磨旋蚁,屈曲阵蟠蛇。」
宋代.郭祥正.赠彭明微判官:「深沈大第蟠蛇鳞,儿孙蓝绶何诜诜。」
基本字义
蟠pán(ㄆㄢˊ)
1、屈曲,环绕,盘伏:蟠蜿。蟠萦。蟠结。蟠踞(亦作“蟠据”)。蟠道。蟠龙。蟠螭纹(中国春秋战国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龙蛇组成)。蟠夔纹(中国殷和西周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夔龙组成)。龙蟠虎踞。
基本字义
蛇shé(ㄕㄜˊ)
1、爬行动物,身体细长,体上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以蛙、鼠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兽类:蛇蜕。蛇行。蛇蝎。蛇足(喻多余无用的事物)。画蛇添足。
其他字义
蛇yí(一ˊ)
1、〔委(wěi)蛇〕见“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