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粟
基本解释
词条:『纳粟』
拼音:nà sù
注音:ㄋㄚˋ ㄙㄨˋ
解释:
1.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赎罪。
2.明清两代富家子弟捐纳财货进国子监为监生,可直接参加省城﹑京都的考试,称纳粟。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纳粟:「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
宋代.陆文圭.庚子七月书事:「动分纳粟令如火,老稚依然鹄形钢。」
清代.孙枝蔚.马食禾代田家:「县官早纳粟,不待禾登场。」
明代.徐庸.庆张忠宣母寿:「岁荒纳粟受冠带,口碑传颂多吴民。」
宋代.陆文圭.庚子七月书事:「劝分纳粟令如火,老稚依然鹄形饿。」
基本字义
纳(納)nà(ㄋㄚˋ)
1、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2、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3、享受:纳福。纳凉。
4、缴付:纳税。
5、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6、姓。
基本字义
粟sù(ㄙㄨˋ)
1、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粟子。沧海一粟。
2、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农贵粟。
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