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鹿
基本解释
词条:『扑鹿』
拼音:pū lù
注音:ㄆㄨ ㄌㄨˋ
解释:
1.亦作"扑漉"。
2.象声词。形容拍翅声。
古代诗词
宋代.杨万里.昭君怨:「偶听松梢扑鹿。」
宋代.曹勋.题扇二十四首:「文鸳扑鹿惊飞起,一棹高荷艇子移。」
宋代.戴栩.上丞相寿:「去年宝献扑鹿花,春风端门散恩华。」
宋代.杨万里.春寒早朝:「每闻扑鹿初鸣处,正是蒙松好睡时。」
基本字义
扑(撲)pū(ㄆㄨ)
1、轻打,拍:扑粉。扑蝇。扑打。
2、击拂的用具:粉扑。
3、冲:扑灭。扑救。
4、相搏击:相扑。扑跌。
5、跌倒:扑地。
6、伏:扑在桌上看书。
7、杖,戒尺,亦为中国周代九刑之一。
基本字义
鹿lù(ㄌㄨˋ)
1、哺乳动物,四肢细长,尾短。雄鹿头上有树枝状的角。毛多为棕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梅花鹿、水鹿、白唇鹿、马鹿等。
2、方形的粮仓:“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
3、粗,粗劣:鹿裘。鹿布。鹿床。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