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笋
基本解释
词条:『泥笋』
拼音:ní sǔn
注音:ㄋ一ˊㄋ一ˋ ㄙㄨㄣˇ
解释:
1.指含泥之荻芽。因荻之嫩芽似竹之笋,故称。
2.状如蚯蚓的小动物。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大历三:「泥笋苞初荻,沙茸出小蒲。」
宋代.舒岳祥.田家即事:「履辟行泥笋,衣蒸过雨梅。」
明代.徐渭.雨竹 其一:「问渠何事能哀甚,屈杀蛙泥笋一攒。」
清代.董元恺.满江红 其六 寄怀祖赞善勿庵:「拨刺刀鸣豉下鲙,穿泥笋迸篱边壁。」
基本字义
泥ní(ㄋ一ˊ)
1、土和水合成的东西:泥巴。泥垢。泥浆。泥煤。泥淖(泥污的洼地)。泥泞。泥洼。
2、像泥的东西:枣泥。山药泥。印泥(盖图章用的印色)。蒜泥。
其他字义
泥nì(ㄋ一ˋ)
1、涂抹:泥墙。泥缝儿(fèngr)。
2、固执,死板:拘泥。泥古(拘泥古代的制度和说法,不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泥守。
基本字义
笋sǔn(ㄙㄨㄣˇ)
1、竹子初从土里长出的嫩茎、芽,又称“竹笋”,可以做菜吃。可食用者主要有“毛竹笋”、“慈竹笋”、“麻竹笋”等。
2、竹子的青皮:笋席(用竹青编成的席子)。
3、古同“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