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包
基本解释
词条:『蒲包』
拼音:pú bāo
注音:ㄆㄨˊ ㄅㄠ
解释:用香蒲叶编成的装东西的用具。
古代诗词
清代.查慎行.乔石林侍读一峰草堂看花同外舅陆先生朱十表兄钱越江周青士孙恺似汤西崖分韵:「主人为言初买得,旧根带土枯蒲包。」
清代.乌尔恭阿.种芍药:「我今移植秋分前,草束蒲包入城郭。」
基本字义
蒲pú(ㄆㄨˊ)
1、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蒲黄(蒲的花粉)。蒲棒。蒲草。蒲绒。蒲扇。
2、指“菖蒲”:蒲节。蒲月(指农历五月)。
3、庵,用草盖的圆形屋。
4、古同“匍”,匍伏。
5、姓。
基本字义
包bāo(ㄅㄠ)
1、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包装。包饺子。
2、包好了的东西:邮包。背(bèi)包。
3、装东西的袋:书包。皮包。
4、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包括。包举(总括)。包容。包涵。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5、总揽,负全责:包销。包揽。
6、保证:包赔。包在我身上。
7、约定的,专用的:包饭。包工。
8、围:包围。包剿。
9、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面食:包子。糖包儿。
10、身体上肿起的疙瘩:脓包。
11、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