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笳
基本解释
词条:『芦笳』
拼音:lú jiā
注音:ㄌㄨˊ ㄐ一ㄚ
解释: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以芦叶为管,管口有哨簧,管面有音孔,下端范铜为喇叭嘴状,吹时用指启闭音孔,以调音节。清代兵营巡哨多用之。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鼓楼舖醉歌:「地荒多牧卒,往往闻芦笳。」
宋代.陆游.五月七日夜梦中作:「芦笳青冢月,铁马玉关秋。」
宋代.艾性夫.湖阴故人家:「珍重瑶琴莫轻拂,西风江上沸芦笳。」
明代.王廷相.胡桃沟行:「边城二月吹芦笳,怨声番入胡桃花。」
宋代.赵处澹.厌雨:「薏苡石边收钓笠,芙蓉篱外响芦笳。」
基本字义
芦lú(ㄌㄨˊ)
1、〔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
2、姓。
基本字义
笳jiā(ㄐ一ㄚ)
1、〔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