掎鹿
基本解释
词条:『掎鹿』
拼音:jǐ lù
注音:ㄐ一ˇ ㄌㄨˋ
解释:
1.拉着鹿。
2.犹逐鹿。喻群雄争夺天下。
古代诗词
魏晋.曹植.孟冬篇:「牵麋掎鹿。」
南北朝.何逊.行经孙氏陵诗:「掎鹿兢因机。」
明代.孙继芳.北征还朝凯歌(三首):「牙旗宝盖耀星文,掎鹿牵羊总百群。」
明代.黎民表.粤台山怀古二首:「中原曾掎鹿,芳树自鸣鸦。」
魏晋.曹植.鼙舞歌五首 其五 孟冬篇:「噬不尽緤,牵麋掎鹿。」
基本字义
掎jǐ(ㄐ一ˇ)
1、拖住,牵引:掎止(从后截获)。掎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
2、发射:“机不虚掎”。
3、古同“倚”,支撑。
基本字义
鹿lù(ㄌㄨˋ)
1、哺乳动物,四肢细长,尾短。雄鹿头上有树枝状的角。毛多为棕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梅花鹿、水鹿、白唇鹿、马鹿等。
2、方形的粮仓:“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
3、粗,粗劣:鹿裘。鹿布。鹿床。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