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梁
基本解释
词条:『架梁』
拼音:jià liáng
注音:ㄐ一ㄚˋ ㄌ一ㄤˊ
解释:明代军中俗语,称结营为"架梁"。
古代诗词
宋代.曾巩.奉和滁州九咏九首·游琅琊山:「{左车右献}{左车右献}架梁栋,辉辉刻琼瑰。」
明代.童轩.松云轩为陶希文先生题:「当时一出真堪重,直欲擎天架梁栋。」
明代.周伦.省边图:「时闻北风急,台军架梁望。」
明代.朱朴.谷芳上人创二石桥谢以画并题:「伐石来西山,架梁通便捷。」
清代.丘逢甲.秋怀 其三:「莫嗟欲济无舟楫,待起鼋鼍与架梁。」
基本字义
架jià(ㄐ一ㄚˋ)
1、用做支承的东西:书架。衣架。绞架。
2、支承,搀扶:架桥。架不住。架空。
3、互相殴打,争吵:打架。劝架。
4、量词,多指有支柱或有机械的东西:五架飞机。
5、捏造,虚构:架词诬控。
6、古同“驾”,凌驾。
基本字义
梁liáng(ㄌ一ㄤˊ)
1、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栋梁。梁上君子(指窃贼)。
2、桥: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借指学习的门径)。
3、器物、身体或其他物体上中间高起的部分:鼻梁。山梁。车梁。
4、中国战国时期国名,魏国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改称“梁”。
5、中国朝代名(a.南朝之一;b.五代之一)。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