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公
基本解释
词条:『狙公』
拼音:jū gōng
注音:ㄐㄨ ㄍㄨㄥ
解释:古代喜养猿猴者。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宋代.黄庭坚.用前韵谢子舟为予作风雨竹:「狙公倒七芧,勿用嗔喜对。」
宋代.黄庭坚.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朝四与暮三,适为狙公玩。」
宋代.黄庭坚.浔阳江口阻风三日:「狙公七芧富贵天,喜四怒三俱可怜。」
宋代.黄庭坚.再和公择舅氏杂言:「寒不缉江南之落毛,饥不拾狙公之橡子。」
基本字义
狙jū(ㄐㄨ)
1、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子。
2、窥伺:狙伺(暗中窥伺)。狙刺(伺人不备,突然行刺)。狙诈(诡诈)。狙击(伺人不备,突然袭击)。
基本字义
公gōng(ㄍㄨㄥ)
1、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3、国家,社会,大众: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4、让大家知道:公开。公报。公然。
5、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
6、敬辞,尊称男子:海公。包公。诸公(各位)。
7、雄性的:公母。公畜。
8、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公公。外公(外祖父)。
9、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