鹃血
基本解释
词条:『鹃血』
拼音:juān xiě
注音:ㄐㄨㄢ ㄒ一ㄝˇㄒㄩㄝˋ
解释:传说杜鹃啼声凄苦,昼夜不止,甚至口中流出血来,故称。常以形容悲怨之深。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初夏:「杜鹃血尽啼未歇,蝴蝶梦残心更狂。」
唐代.温庭筠.锦城曲:「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元代.阿鲁威.【双调】寿阳曲:「尽蜀鹃血啼烟树中,唤不回一场春梦。」
清代.陈维崧.赠苏崑生:「是鹃血,凝罗袖。」
宋代.萧灼.题汪水云诗卷:「甫也再拜杜鹃血,颍乎冥入冰炭肠。」
基本字义
鹃(鵑)juān(ㄐㄨㄢ)
1、〔杜鹃〕见“杜”。
基本字义
血xuè(ㄒㄩㄝˋ)
1、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
2、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
3、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
其他字义
血xiě(ㄒ一ㄝˇ)
1、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