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纸
基本解释
词条:『蠲纸』
拼音:juān zhǐ
注音:ㄐㄨㄢ ㄓˇ
解释:
1.唐宋时杭州﹑温州等地所造纸名。纸质洁白莹滑,故称。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二:"临安有鬻纸者,泽以浆粉之属,使之莹滑,谓之蠲纸。蠲犹洁也。《诗》:'吉蠲为饎。'《周礼》:'宫人除其不蠲。'名取诸此。"参见"蠲糨纸"。一说吴越钱氏时,供此纸者蠲其赋役,故号"蠲纸"。见《说郛》卷二十引宋钱康公《植跋简谈》。
2.以颁发免除赋役证书名义,向民间摊派供应的公文用纸。
古代诗词
宋代.曾几.送绍兴张耆年教授之永嘉学官:「蠲纸无留笔,生枝不带酸。」
明代.杨慎.画草虫为黄月坡赋:「朅来曹狂数相见,吮毫蠲纸惊飞蓬。」
清代.王夫之.摸鱼儿 潇湘大八景词 其四:「银缸对照江楼眼,收拾寄愁蠲纸。」
基本字义
蠲juān(ㄐㄨㄢ)
1、除去,免除:蠲除。蠲免。
2、显示,昭明:“惠公蠲其大德”。
3、古同“涓”,清洁。
4、古代称一种多足虫。
基本字义
纸(紙)zhǐ(ㄓˇ)
1、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作为写画、印刷书报、包装等用:纸张。纸币。纸烟。纸上谈兵(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洛阳纸贵(称誉别人的著作)。金迷纸醉。
2、量词,指书信、文件的张数: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