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毡
基本解释
词条:『吞毡』
拼音:tūn zhān
注音:ㄊㄨㄣ ㄓㄢ
解释:汉苏武于武帝天汉初出使匈奴,匈奴欲降之,武不屈,被幽大窖中。断饮食,武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北海,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事见《汉书.苏武传》。后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
古代诗词
近现代.苏曼殊.落日:「谁知北海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
宋代.赵孟坚.食雪:「牧羝未乳归未得,吞毡莫救饥肠鸣。」
宋代.张镃.对雪:「曳履需公诏,吞毡感便旌。」
宋代.楼楚材.句:「吞毡固是真难事,要辨人生是与非。」
宋代.毛滂.寄曹子方使君:「使君未知我,得自吞毡翁。」
基本字义
吞tūn(ㄊㄨㄣ)
1、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狼吞虎咽。气吞山河。忍气吞声。
2、兼并,侵占:吞没(mò)。吞并。吞蚀。吞占。
基本字义
毡(氊)zhān(ㄓㄢ)
1、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毡子。毡帽。毡靴。毡包(a.毡制的圆顶篷帐;b.毡制的包儿)。毡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