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笋
基本解释
词条:『土笋』
拼音:tǔ sǔn
注音:ㄊㄨˇ ㄙㄨㄣˇ
解释:
1.古代挖土工程中特留一小部分不挖,以便计算所挖土方的数量。因所留部分状如直立之笋,故称。
2.见"涂笋"。
古代诗词
宋代.郑清之.觉际闲坐纪所见:「竹根得土笋争长,纸隙受风窗善鸣。」
宋代.孙觌.次韵王次之龙图六绝 其二:「蕨芽载土笋牙丛,青子森森褪小红。」
基本字义
土tǔ(ㄊㄨˇ)
1、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
2、疆域:国土。领土。
3、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4、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5、不合潮流:土气。
6、未熬制的鸦片:烟土。
7、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8、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土族。
9、姓。
基本字义
笋sǔn(ㄙㄨㄣˇ)
1、竹子初从土里长出的嫩茎、芽,又称“竹笋”,可以做菜吃。可食用者主要有“毛竹笋”、“慈竹笋”、“麻竹笋”等。
2、竹子的青皮:笋席(用竹青编成的席子)。
3、古同“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