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苴
基本解释
词条:『土苴』
拼音:tǔ jū
注音:ㄊㄨˇ ㄐㄨㄔㄚˊ
解释:
1.渣滓,糟粕。比喻微贱的东西。犹土芥。
2.以之为土苴,比喻贱视。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字七首识之以野:「宁知竟卤莽,所得才土苴;入海殊未深,珠玑不盈把。」
宋代.陆游.新岁颇健寄青城故人:「吾道元知非土苴,此身那可付丘墟。」
宋代.陆游.纵笔:「信能如是解,土苴亦长生。」
宋代.刘克庄.贺新郎:「酒颂一篇差要妙,庄列诸书土苴。」
清代.陆次云.咏史:「儒冠儒服委丘墟,文采风流化土苴。」
基本字义
土tǔ(ㄊㄨˇ)
1、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
2、疆域:国土。领土。
3、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4、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5、不合潮流:土气。
6、未熬制的鸦片:烟土。
7、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8、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土族。
9、姓。
基本字义
苴jū(ㄐㄨ)
1、大麻的雌株,开花后能结果实。
2、鞋里垫的草。
其他字义
苴chá(ㄔㄚˊ)
1、浮草,枯草:“如彼栖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