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民
基本解释
词条:『土民』
拼音:tǔ mín
注音:ㄊㄨˇ ㄇ一ㄣˊ
解释:土人;当地人。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土民稀白首,洞主尽黄巾。」
唐代.李商隐.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中迷鬼道乐,沉为下土民。」
唐代.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汉土民皆没为虏,饮恨吞声空嗢咽。」
宋代.敖陶孙.代刘漕使寿相君:「迩来边琐向平宁,西土民艰随珍灭。」
明代.朱元璋.咏南越:「边邑深隍嵌叠峰,土民食粟扣时舂。」
基本字义
土tǔ(ㄊㄨˇ)
1、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
2、疆域:国土。领土。
3、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4、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5、不合潮流:土气。
6、未熬制的鸦片:烟土。
7、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8、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土族。
9、姓。
基本字义
民mín(ㄇ一ㄣˊ)
1、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2、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3、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
4、某族的人:汉民。回民。
5、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民。渔民。
6、非军事的:民品。民航。
7、同“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