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声
基本解释
词条:『去声』
拼音:qù shēng
注音:ㄑㄩˋ ㄕㄥ
解释:普通话声调的第四声,念高降调。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悲哉行:「平封[去声]还酒债,堆金选蛾眉。」
元代.冯子振.鹦鹉:「且谓前后多亲炙士大夫,拘於韵度,如第一个父字,便难下语,又甚也有安排我处,甚字必须去声字,我字必须上声这,音律始谐,不然不可歌,此一节又难下语。」
宋代.姜夔.满江红:「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协音律。」
元代.刘志渊.一枝花:「可去声界惺惺、动静都无昧。」
唐代.孟迟.广陵城:「隋家不向此中尽,汴水应无东去声。」
基本字义
去qù(ㄑㄨˋ)
1、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去处。去路。去国。
2、距离,差别:相去不远。
3、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去年。去冬今春。
4、除掉,减掉:去掉。去皮。去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5、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去男主角。
6、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去。进去。
7、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去。
8、汉语四声之一:去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基本字义
声(聲)shēng(ㄕㄥ)
1、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声音。声带。
2、消息,音讯:声息。不通声气。
3、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
4、名誉:名声。
5、音乐歌舞: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