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
基本解释
词条:『秦俑』
拼音:qín yǒng
注音:ㄑㄧㄣˊ ㄩㄥˇ
解释:秦始皇陵园的地下文物。1974年﹐发现于陕西骊山脚下秦始皇陵园外的地下建筑中。共发现四个俑坑﹐总面积2538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八百余个﹐木质战车十八辆﹐陶马一百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九千余件。这批兵马俑形象地展现了秦代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战车上一般有甲士三人﹐配弓箭﹑短剑和盾甲步卒。配长柄的戈﹑矛﹑戟﹑钺弓弩等。骑兵执剑或弓箭﹐马背辅鞯。武士俑身高78-87米﹐头梳各种发髻﹐身披形制不一的铠甲。陶俑﹑陶马如同真人﹑真马﹐排列有序﹑造型生动﹑比例适当﹐细部刻划尤为精致﹐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也称秦兵马俑。
古代诗词
近现代.刘瑞清.兵马俑:「为何秦俑无声息,大战将临且小安。」
基本字义
秦qín(ㄑ一ㄣˊ)
1、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朝(zhāo)秦暮楚。秦晋之好。秦楼楚馆(旧时指妓院)。
2、中国朝代名:秦代。秦镜高悬(喻法官判案的公正严明。亦称“明镜高悬”)。
3、中国陕西省的别称。
基本字义
俑yǒng(ㄩㄥˇ)
1、古代殡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木俑。陶俑。女俑。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