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蟾
基本解释
词条:『秋蟾』
拼音:qiū chán
注音:ㄑ一ㄡ ㄔㄢˊ
解释:秋月。
古代诗词
唐代.贾岛.马戴居华山因寄:「秋蟾才过雨,石上古松门。」
宋代.欧阳修.渔家傲:「新霞点破秋蟾晕。」
唐代.皮日休.奉和鲁望秋日遣怀次韵:「溪晴多晚鹭,池废足秋蟾。」
唐代.裴夷直.奉和大梁相公同张员外重九日宴集:「不待秋蟾白,须沈落照红。」
元代.沈禧.清平乐 太湖月波:「秋蟾澄皎。」
基本字义
秋(鞦)qiū(ㄑ一ㄡ)
1、一年的第三季:秋季。秋景。秋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秋波(喻美女的眼睛)。三秋(a.指秋收、秋耕、秋播;b.指三年)。秋高气爽。
2、庄稼成熟的时期:麦秋。
3、指一年:千秋万代。
4、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
5、姓。
6、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称“秋千”。
基本字义
蟾chán(ㄔㄢˊ)
1、〔蟾蜍〕两栖动物,皮上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形状像蛙。吃昆虫、蜗牛等,对农业有益。俗称“癞蛤蟆”、“疥蛤蟆”;古代称“蟾诸”。简称“蟾”,如“蟾酥”(色白,可入药)。“蟾宫”(月亮)。“蟾桂”。“蟾轮”(圆月)。“蟾辉”、“蟾光”、“蟾魄”(均指月光)。“蟾宫折桂”(旧喻科举考试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