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蟾
基本解释
词条:『缺蟾』
拼音:quē chán
注音:ㄑㄩㄝ ㄔㄢˊ
解释:犹缺月。
古代诗词
唐代.权德舆.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别来如昨日,每见缺蟾兔。」
宋代.范成大.晚步吴故城下:「却向东皋望烟火,缺蟾先映槲林丹。」
宋代.范成大.锦亭然烛观海棠:「银烛光中万绮霞,醉红堆上缺蟾斜。」
宋代.范成大.澎浪矶阻风:「太白犹高缺蟾堕,长江未尽归鬓斑。」
明代.边贡.送陈邦瑞侍御巡按山东兼过山西省亲:「缺蟾堕崦关树苍,长河白浅波云光。」
基本字义
缺quē(ㄑㄩㄝ)
1、不够:缺乏。缺少。缺憾。欠缺。缺漏。
2、残破:缺点。缺口。缺陷。
3、空额(指职位):缺额。补缺。
4、该到而未到:缺勤。缺席。
基本字义
蟾chán(ㄔㄢˊ)
1、〔蟾蜍〕两栖动物,皮上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形状像蛙。吃昆虫、蜗牛等,对农业有益。俗称“癞蛤蟆”、“疥蛤蟆”;古代称“蟾诸”。简称“蟾”,如“蟾酥”(色白,可入药)。“蟾宫”(月亮)。“蟾桂”。“蟾轮”(圆月)。“蟾辉”、“蟾光”、“蟾魄”(均指月光)。“蟾宫折桂”(旧喻科举考试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