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匏
基本解释
词条:『苦匏』
拼音:kǔ páo
注音:ㄎㄨˇ ㄆㄠˊ
解释:瓜类。味苦如胆,不可食,故名。
古代诗词
明代.吴宽.五答李宾之:「欲系苦匏同贱子,每夸仙李得贤孙。」
明代.李梦阳.又赠王舍人四首 其三:「人生非苦匏,安得常相见。」
宋代.刘攽.雨后小园:「墙阴静色怜甘菊,垣上悬藤识苦匏。」
清代.陈宝琛.次韵答周沈观:「槁壤及今犹望泽,危枝何处得安巢?不材老我输文木,共济须君愧苦匏。」
明代.申佳允.怀归 其十八:「白眼云霄上,无材自苦匏。」
基本字义
苦kǔ(ㄎㄨˇ)
1、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与“甘”相对:甘苦。苦胆。苦瓜。
2、感觉难受的:苦境。苦海(原为佛教用语,后喻很苦的环境)。苦闷。含辛茹苦。吃苦耐劳。苦恼。
3、为某种事所苦:苦雨。苦旱。苦夏。苦于(①对某种情况感到苦恼;②表示相比之下更苦些)。
4、有耐心地,尽力地:苦劝。苦口婆心。刻苦。苦心孤诣。
5、使受苦:那件事可苦了你啦!
基本字义
匏páo(ㄆㄠˊ)
1、〔匏瓜〕a.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俗称“瓢葫芦”。
2、中国古代八音之一,如笙、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