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鸦
基本解释
词条:『呕鸦』
拼音:ǒu yā
注音:ㄡˇ ㄧㄚ
解释:
1.亦作"呕鸦"。
2.象声词。
3.指婴儿。婴儿啼声吚哑,故称。
古代诗词
唐代.元稹.酬乐天待漏入阁见赠:「飐闪才人袖,呕鸦软举鐶。」
宋代.陈造.送学生归赴秋试因省别业三首:「宁堪再揽减,又抱两呕鸦。」
宋代.魏野.寄淮南制置使薛户部:「器量宽如波浩渺,风谣多似橹呕鸦。」
清代.陈宝琛.七月十五夜舆幼点泛月同赋兼答珍午再叠之意三叠前韵:「相望村郭三月近,诗筒如响谁严程?北来新雁乱心曲,归橹怕作呕鸦声。」
基本字义
呕(嘔)ǒu(ㄡˇ)
1、吐:呕吐。呕血。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作呕(恶心,厌恶)。
其他字义
呕(嘔)ōu(ㄡ)
1、〔呕哑〕形容管弦乐曲、婴儿说话、摇橹、鸟鸣等声音,如“呕呕学语”、“呕呕管弦”。
2、古同“讴”,歌颂。
其他字义
呕(嘔)òu(ㄡˋ)
1、古同“怄”,怄气。
基本字义
鸦(鴉)yā(一ㄚ)
1、鸟类的一属,全身多为黑色,嘴大翼长,叫声“丫丫”:乌鸦。寒鸦。鸦嘴锄(一种形如鸦嘴的轻便小锄)。
2、古同“丫”,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