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引
基本解释
词条:『箜篌引』
拼音:kōng hóu yǐn
注音:ㄎㄨㄥ ㄏㄡˊ 一ㄣˇ
解释:乐府《相和六引》之一。亦名《公无渡河》。
古代诗词
唐代.储光羲.明妃曲四首:「朝来马上箜篌引,稍似宫中闲夜时。」
宋代.吕本中.别后寄舍弟三十韵:「短句箜篌引,长歌偪侧行。」
清代.屈大均.赠张十二 其三:「丽玉箜篌引,中郎黄绢辞。」
清代.屈大均.赵门二节妇 其四:「激烈箜篌引,千秋怨渡河。」
清代.舒位.送客至莫愁湖上遂登胜棋楼有作 其二:「沧洲满壁《箜篌引》,唱遍《杨枝》又《竹枝》。」
基本字义
箜kōng(ㄎㄨㄥ)
1、〔箜篌〕古代弦乐器,像瑟而比较小,弦数从五根至二十五根不等。
基本字义
篌hóu(ㄏㄡˊ)
1、〔箜篌〕见“箜”。
基本字义
引yǐn(一ㄣˇ)
1、拉,伸:引力。引颈。引而不发。引吭高歌。
2、领,招来:引见。引子。引言。引导。引荐。抛砖引玉。
3、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
4、退却:引退。引避。
5、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6、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引(出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