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丞
基本解释
词条:『五丞』
拼音:wǔ chéng
注音:ㄨˇ ㄔㄥˊ
解释:
1.亦作"五承"。
2.指禹的五位贤佐:益﹑稷﹑皋陶﹑垂﹑契。
3.泛指贤臣。
古代诗词
南北朝.邢邵.三日华林园公宴诗:「五丞接光景,七友树风仪。」
明代.卢龙云.送少宰叶公拜相北上:「又不见夏后当时得五丞,坐令天地庆成平。」
基本字义
五wǔ(ㄨˇ)
1、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2、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基本字义
丞chéng(ㄔㄥˊ)
1、帮助,辅佐:丞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
2、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府丞。县丞。
3、古同“承”,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