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昃
基本解释
词条:『日昃』
拼音:rì zè
注音:ㄖˋ ㄗㄜˋ
解释:
1.亦作"日?"。
2.太阳偏西,约下午二时左右。
古代诗词
魏晋.曹植.杂诗(七首其三):「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魏晋.曹植.惟汉行:「日昃不敢宁。」
唐代.陈翊.过马侍中亭:「相过忘日昃,坐待白云归。」
唐代.独孤及.杂曲歌辞·太行苦热行:「王程无留驾,日昃未遑歇。」
唐代.皎然.浮云三章:「咸池微微,日昃之时。」
基本字义
日rì(ㄖˋ)
1、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日月星辰。日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2、白天,与“夜”相对:日班。
3、天,一昼夜:多日不见。今日。日程。
4、某一天:纪念日。
5、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
6、时候:春日。往日。
7、每天,一天一天地:日记。日益。
8、特指“日本国”。
基本字义
昃zè(ㄗㄜˋ)
1、太阳偏西:昃食宵衣(旧时称颂帝王勤于政事的套话,太阳偏西时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旰昃(天晚,喻勤于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