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素
基本解释
词条:『儒素』
拼音:rú sù
注音:ㄖㄨˊ ㄙㄨˋ
解释:
1.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2.宿儒,名儒。
3.泛指儒士。
4.儒术,儒学。
5.指读书人家。
6.儒雅质朴。
古代诗词
唐代.陈陶.涂山怀古:「帝乃命舟楫,掇芳儒素中。」
唐代.杜甫.所思(得台州郑司户虔消息):「世已疏儒素,人犹乞酒钱。」
唐代.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自怜兄弟今五人,共萦儒素家尚贫。」
唐代.周昙.前汉门平津侯:「儒素逢时得自媒,忽从徒步列公台。」
唐代.周昙.三代门周公:「仍闻吐握延儒素,犹恐民疵未尽知。」
基本字义
儒rú(ㄖㄨˊ)
1、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2、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
3、古同“懦”,懦弱。
基本字义
素sù(ㄙㄨˋ)
1、本色,白色:素服。素丝。
2、颜色单纯,不艳丽:素净。素淡。素妆。素雅。素描。
3、洁白的绢:尺素(用绸子写的信)。
4、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素质。素养。素性。素友(真诚淳朴的朋友)。
5、物的基本成分:色素。毒素。维生素。
6、向来:素来。素常。素志。平素。
7、白,不付代价:素餐。
8、非肉类的食品,与“荤”相对:素食。素席。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