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吏
基本解释
词条:『儒吏』
拼音:rú lì
注音:ㄖㄨˊ ㄌ一ˋ
解释:儒生出身的吏员。
古代诗词
宋代.陆文圭.送袁仲野赴异陵:「儒吏不相得,异器如薰翳。」
宋代.陈造.和陶渊明归田园居六诗:「儒吏瞢不长,竟为老农归。」
清代.张之洞.五忠咏 署都匀知府高廷瑛式如:「义师巡助远,儒吏伍从王。」
明代.程敏政.送张汝弼驾部知南安:「知君足儒吏,举笔见丰采。」
明代.程敏政.赠欧阳令君十二咏并引 其三 崇洛学:「知君足儒吏,名共伊流长。」
基本字义
儒rú(ㄖㄨˊ)
1、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2、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
3、古同“懦”,懦弱。
基本字义
吏lì(ㄌ一ˋ)
1、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2、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