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庠
基本解释
词条:『儒庠』
拼音:rú xiáng
注音:ㄖㄨˊ ㄒ一ㄤˊ
解释:指古代的官立学校。
古代诗词
唐代.韩愈.纳凉联句:「--韩愈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榷。」
宋代.陈著.新揭州学扁乡人求赋:「花封肇鱼符,儒庠视泮林。」
宋代.何郯.益州州学圣训堂:「大开儒庠务诲导,秀民耸慕纷来趋。」
明代.陶安.送贺宪史赴广东:「英才适用出儒庠,自喜参承绣斧光。」
宋代.周商.驾幸太学:「云覆鸾舆五色章,鸣鞘声肃下儒庠。」
基本字义
儒rú(ㄖㄨˊ)
1、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2、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
3、古同“懦”,懦弱。
基本字义
庠xiáng(ㄒ一ㄤˊ)
1、古代称学校:庠序(古代乡学,泛指学校)。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