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敚
基本解释
词条:『攘敚』
拼音:rǎng duó
注音:ㄖㄤˇ ㄉㄨㄛˊㄉㄨㄟˋ
解释:掠夺。
古代诗词
元代.蓝智.浔州观风作:「镇绥爽其宜,攘敚肆猖狂。」
元代.乃贤.赠张直言南归:「腰弓入城市,白昼肆攘敚。」
清代.吴性诚.入山歌 其六:「苍生霖雨不相逢,救死攘敚谋衣食。」
清代.顾景星.葺园 其二:「处分一失职,攘敚纷相从。」
元代.李士瞻.将发楚门:「白昼肆攘敚,渔猎据通津。」
基本字义
攘rǎng(ㄖㄤˇ)
1、侵夺,偷窃:攘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语出《论语·子路》中的“耳父攘攘,而子证之”)。攘夺。攘窃。攘善(掠人之美)。
2、推,排斥:攘斥。攘除。攘夷(抵御外国侵略)。
3、烦乱:攘攘(纷乱)。扰攘。
4、捋:攘袂。攘臂。
基本字义
敚duó(ㄉㄨㄛˊ)
1、古同“夺”,强取:“百姓既相抄敚,敬儿至江陵诛攸之亲党。”
2、姓。
其他字义
敚duì(ㄉㄨㄟˋ)
1、古通“对”,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