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羭
基本解释
词条:『攘羭』
拼音:rǎng yú
注音:ㄖㄤˇ ㄩˊ
解释:《左传.僖公四年》:"攘公之羭。"杜预注:"攘﹐除也。羭﹐美也。"本谓有损美名。后多以"攘羭"为掠美之意。
古代诗词
宋代.李彭.谢灵运诗云中为天地物今成鄙夫有取以为韵遣兴作十章兼寄云叟 其九:「敏耘斯易壮,稍堕或攘羭。」
基本字义
攘rǎng(ㄖㄤˇ)
1、侵夺,偷窃:攘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语出《论语·子路》中的“耳父攘攘,而子证之”)。攘夺。攘窃。攘善(掠人之美)。
2、推,排斥:攘斥。攘除。攘夷(抵御外国侵略)。
3、烦乱:攘攘(纷乱)。扰攘。
4、捋:攘袂。攘臂。
基本字义
羭yú(ㄩˊ)
1、母羊。
2、黑毛羊。
3、美(好的方面):“攘公之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