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春
基本解释
词条:『鞭春』
拼音:biān chūn
注音:ㄅ一ㄢ ㄔㄨㄣ
解释:旧俗,州县于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丰年。也称"打春"。
古代诗词
宋代.刘过.祝英台近:「日迟春暖融融,杏红深处,为花醉,一鞭春色。」
两汉.无名氏.西地锦:「著一鞭春色。」
宋代.吴琚.柳梢青:「彩仗鞭春。」
宋代.辛弃疾.好事近:「微记碧苔归路,袅一鞭春色。」
宋代.许将.临江仙:「一鞭春色里,骄损玉花骢。」
基本字义
鞭biān(ㄅ一ㄢ)
1、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鞭杆。鞭长莫及。
2、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扑。鞭责。鞭策。
3、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鞭。
4、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钢鞭。竹节鞭。
5、编连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基本字义
春chūn(ㄔㄨㄣ)
1、一年的第一季: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d.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e.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2、两性相求的欲望:春心。怀春。
3、生机:大地回春。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