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俗
基本解释
词条:『弊俗』
拼音:bì sú
注音:ㄅ一ˋ ㄙㄨˊ
解释:
1.鄙陋的习俗。
2.指不良的习尚。
3.指风气败坏的社会。
古代诗词
唐代.姚鹄.襄州献卢尚书:「礼乐政行凋弊俗,歌谣声彻帝王都。」
宋代.王令.赠王介甫:「得志定知移弊俗,闻风犹足警斯民。」
宋代.王令.答束徽之索诗:「孤名非所求,弊俗讵足傲。」
宋代.秦观.医者:「时迁圣徂遂幽昏,弊俗窃以资利源。」
宋代.苏轼.寿叔文:「十载霜威重,*连弊俗消。」
基本字义
弊bì(ㄅ一ˋ)
1、欺蒙人的坏事:作弊。营私舞弊。
2、害处,与“利”相对:弊病。弊端。弊害。弊政。利弊。兴利除弊。
3、败,疲困。
4、古同“蔽”,隐蔽。
基本字义
俗sú(ㄙㄨˊ)
1、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2、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
3、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气。俗物。鄙俗。粗俗。庸俗。
4、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俗人。世俗。僧俗。凡夫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