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带
基本解释
词条:『薜带』
拼音:bì dài
注音:ㄅ一ˋ ㄉㄞˋ
解释:
1.用薜荔的藤制作的腰带。多指隐者的装束。
2.战国楚屈原《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后因以"薜带"借指屈原。
古代诗词
唐代.李白.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赠别 【此水旁】:「薜带何辞楚,桃源堪避秦。」
唐代.皮日休.太湖诗·雨中游包山精舍:「薜带轻束腰,荷笠低遮面。」
宋代.何梦桂.和寄可庵卢教谕:「美人服薜带女萝,自起傞傞舞长袖。」
唐代.吕岩.七言 其四十四:「道袍薜带应慵挂,隐帽皮冠尚懒簪。」
明代.刘崧.题汤子敏松石山房歌:「石面青烟薜带垂,叶间晴雪松花落。」
基本字义
薜bì(ㄅ一ˋ)
1、古书上指当归。
2、〔薜荔〕常绿灌木,茎蔓生,果实球形,可做淀粉,捣汁可做饮料。简称“薜”,如“薜萝”。
3、古书上指野麻。
基本字义
带(帶)dài(ㄉㄞˋ)
1、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带子。皮带。领带。一衣带水。
2、像带子的长条物:带钢。带鱼。声带。
3、车轮胎:车带。外带。
4、区域:地带。温带。
5、佩戴,披挂:带孝。带剑。
6、随身拿着:携带。带挈。带着钱。
7、捎,连着,顺便做:连带。带职。带累(lěi)(连累)。话中带刺。
8、含有,呈现:带电。带伤。
9、率领,引导:带领。带头。带动。以点带面。
10、女子阴道分泌的白色黏液: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