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理
基本解释
词条:『辨理』
拼音:biàn lǐ
注音:ㄅ一ㄢˋ ㄌ一ˇ
解释:
1.辨析义理﹐说明道理。
2.辨别是非。
3.申辩。辨﹐通"辩"。
古代诗词
宋代.梅尧臣.送薛氏妇归绛州:「妄非勿较竞,丑语勿辨理。」
宋代.杜范.准斋诲人亹亹不倦某每侍几席洒然若执热之濯:「谈经不踵诸儒后,辨理尤严一字间。」
宋代.蔡如松.九侯山神诗:「嘘烟吹雾作精变,历古冥冥无辨理。」
宋代.王之望.书白氏长庆集:「述情悉毫厘,辨理穷曲折。」
宋代.赵鼎臣.既和时敏止茶诗矣而允迪所饷犹未及请再次韵求之:「季也谓不然,辨理殊坚强。」
基本字义
辨biàn(ㄅ一ㄢˋ)
1、分别,分析,明察: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
2、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基本字义
理lǐ(ㄌ一ˇ)
1、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2、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
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理疗。
4、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
5、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理睬。答理。
6、古代指狱官、法官。
7、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