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
基本解释
词条:『北庭』
拼音:běi tíng
注音:ㄅㄟˇㄅㄟˋ ㄊ一ㄥˊ
解释:
1.指汉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2.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
3.唐方镇名。属陇右道。以其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辖西北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回纥,继入吐蕃。
4.指燕京。即今北京市。元建都燕京,时汉人称之为北庭。
古代诗词
唐代.岑参.寄韩樽:「北庭苦寒地,体内今何如。」
唐代.杜甫.观兵:「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唐代.杜甫.近闻:「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
唐代.高适.东平留赠狄司马(曾与田安西充判官):「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宋代.陆游.记九月三十日夜半梦:「东阁群英鸣佩集,北庭大战捷旗来。」
基本字义
北běi(ㄅㄟˇ)
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
2、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
其他字义
北bèi(ㄅㄟˋ)
1、古同“背”,违背,违反。
基本字义
庭tíng(ㄊ一ㄥˊ)
1、堂阶前的院子:庭院。庭园。庭除(“除”,台阶)。
2、厅堂:庭宇。庭闱(父母所属内室,借指父母)。庭训(父亲的教诲,亦指家教)。家庭。
3、审判案件的处所或机构:法庭。
4、古同“廷”,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