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褐
基本解释
词条:『布褐』
拼音:bù hè
注音:ㄅㄨˋ ㄏㄜˋ
解释:
1.粗布短衣。
2.借指平民。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丘中有一士 命首句为题二首:「藜藿不充肠,布褐不蔽形。」
宋代.陆游.冬初薄霜病躯益健欣然有赋:「古服追随野老欢,竖裁布褐缩缝冠。」
宋代.陆游.读穷居五字慨然有感复作一首自解:「布褐营身足,茅茨置榻宽。」
宋代.陆游.遯迹:「放翁耄矣当知幸,布褐藜羹毕此身。」
宋代.陆游.老境:「溪山环草舍,霜露侵布褐。」
基本字义
布bù(ㄅㄨˋ)
1、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布匹。布帛。布衣。
2、古代的一种钱币。
3、宣告,对众陈述:宣布。发布。布告。开诚布公(推诚相见,坦白无私)。
4、分散到各处:散布。遍布。星罗棋布。
5、流传,散播:布道。布施。
6、做出安排:布置。布景。布局。
7、姓。
基本字义
褐hè(ㄏㄜˋ)
1、粗布或粗布衣服:短褐。
2、黑黄色:褐煤(煤的一种,多为褐色,除可作燃料外,还可以提炼汽油、煤油、焦油等。亦称“褐炭”)。褐藻(藻类植物的一大类,褐色,是海底最主要的藻类,富含碘质和胶质,海带就是供食用的褐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