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甲
基本解释
词条:『伏甲』
拼音:fú jiǎ
注音:ㄈㄨˊ ㄐ一ㄚˇ
解释:谓埋伏武士或军队。
古代诗词
唐代.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毛公坛:「先生盛驱役,臣伏甲与丁。」
宋代.司马光.太行:「严关阴伏甲,间道夜衔枚。」
明代.王问.大洪行:「君不见石龙嵚崎蹙海鲸,伏甲尽是苍山精。」
宋代.刘子翚.过楚怀王庙:「单车行凛栗,伏甲变逡巡。」
宋代.王令.何处难忘酒十首:「月落阴山暗,沙昏伏甲多。」
基本字义
伏fú(ㄈㄨˊ)
1、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伏。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5、隐藏:伏兵。埋伏。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姓。
基本字义
甲jiǎ(ㄐ一ㄚˇ)
1、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甲子。花甲(六十岁的人)。
2、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甲等。
3、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甲(名为“进士及第”);二甲(名为“进士出身”);三甲(名为“同进士出身”)。
4、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盔甲。甲兵。甲士。
5、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甲板。装甲车。
6、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龟甲。
7、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甲。
8、旧时户口编制单位:保甲。甲长。
9、植物果实的外壳:甲坼(外表裂开)。
10、古同“胛”,肩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