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狮
基本解释
词条:『伏狮』
拼音:fú shī
注音:ㄈㄨˊ ㄕ
解释:指船头或船尾顶部的大横木。
古代诗词
宋代.包恢.雁荡灵岩:「展旗天柱立,宝印伏狮雄。」
明代.欧大任.同文休承顾汝和黎惟敬于虎圈观西域所进狮子:「禁苑般般绕象舆,伏狮何幸仰宸居。」
清代.宫尔劝.金沙江歌:「卧者威如伏狮虎,立者森若攒戈矛。」
近现代.苏渊雷.浣溪纱 其四:「伏狮岩对卧龙桥。」
清代.陆应谷.清浪滩:「水声怒作伏狮吼,霹雳横飞蛟龙走。」
基本字义
伏fú(ㄈㄨˊ)
1、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伏。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5、隐藏:伏兵。埋伏。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姓。
基本字义
狮(獅)shī(ㄕ)
1、哺乳动物,雄的脖子上有长鬣,多产于非洲及印度西北部(通常称“狮子”;古亦作“师子”):狮子舞。狮子搏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不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