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鹳
基本解释
词条:『鹅鹳』
拼音:é guàn
注音:ㄜˊ ㄍㄨㄢˋ
解释:
1.亦作"鹅鹳"。
2.《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丙戌,与华氏战于赭丘。郑翩愿为鹳,其御愿为鹅。"杜预注:"鹳﹑鹅皆陈名。"后即以"鹅鹳"并举指军阵。
3.水鸟天鹅与鹳鸟。
古代诗词
元代.曹伯启.临江仙:「来橹声喧鹅鹳,中流石散牛羊。」
唐代.李绅.泛五湖:「依稀占井邑,嘹唳同鹅鹳。」
唐代.李白.淮阴书怀寄王宗成 (一作王宗城 ):「大舶夹双橹,中流鹅鹳鸣。」
唐代.刘禹锡.观八阵图:「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
宋代.黎廷瑞.青玉案:「巨舟双橹鸣鹅鹳。」
基本字义
鹅(鵝)é(ㄜˊ)
1、家禽,比鸭子大,颈长,喙扁阔,尾短,体白色或灰色,额部有肉质突起,雄的突起较大,颈长,脚大有蹼,善游水:白鹅。鹅毛。鹅卵石。鹅毛大雪。
基本字义
鹳(鸛)guàn(ㄍㄨㄢˋ)
1、鸟,羽毛灰白色或黑色,嘴长而直,形似白鹤,生活在江、湖、池沼的近旁,捕食鱼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