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腠
基本解释
词条:『肤腠』
拼音:fū còu
注音:ㄈㄨ ㄘㄡˋ
解释:
1.亦作"肤凑"。
2.指肌肤。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夜坐戏作短歌:「素心憎狐妖,老愈恶铜臭,视之若寒气,可使客肤腠。」
宋代.文天祥.彭通伯卫和堂:「道家摄铅汞,肤腠如重扃。」
唐代.韦应物.凌雾行:「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栗。」
宋代.叶适.题郑大惠诗卷:「要当醺酣活肤腠,不许雕刻妨肝脾。」
明代.宋濂.赠刘俊民先辈:「更参九箴法,俞穴别肤腠。」
基本字义
肤(膚)fū(ㄈㄨ)
1、肉体表面的皮:皮肤。肌肤。切肤之痛。体无完肤。
2、表面的,浅薄的:肤浅。肤泛。
3、大:“薄伐猃狁,以奏肤公”(“肤公”即“大功”)。
基本字义
腠còu(ㄘㄡˋ)
1、肌肉的纹理:腠理(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2、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