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肉
基本解释
词条:『伏肉』
拼音:fú ròu
注音:ㄈㄨˊ ㄖㄡˋ
解释:死尸的肉。
古代诗词
宋代.释重顯.因事示众:「师子不咬麒麟,猛虎不食伏肉。」
宋代.释宗杲.偈颂一百六十首:「俊鹞不打篱边兔,猛虎终不食伏肉,毛头星现北斗前,把断天关并地轴。」
明代.王世贞.东方曼倩行:「拔剑割伏肉,殿上或小遗。」
明代.袁宏道.过彭城吊西楚霸王:「猛虎快吞啖,终不噬伏肉。」
宋代.释广闻.种竹:「猛虎不应餐伏肉,听教风雨细商量。」
基本字义
伏fú(ㄈㄨˊ)
1、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伏。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5、隐藏:伏兵。埋伏。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姓。
基本字义
肉ròu(ㄖㄡˋ)
1、人或动物体内红色、柔软的组织:肉体。肉类。肉食。肌肉。肉票(被盗匪掳去的人,盗匪借以向他的家属勒索钱财)。肉身(佛教指肉体)。
2、果实中可以吃的部分:桂圆肉。冬瓜肉厚。
3、果实不脆,不酥:肉瓤西瓜。
4、行动迟缓,性子慢:做事真肉。
5、古代称圆形物中有孔的边。
6、极亲密疼爱之称,多用呼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