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蟹
基本解释
词条:『膏蟹』
拼音:gāo xiè
注音:ㄍㄠㄍㄠˋ ㄒ一ㄝˋ
解释:食用蟹的一种。以其多膏﹐故名。
古代诗词
宋代.陶弼.句:「黄柑鲈鱠金膏蟹,使我秋风未拂衣。」
宋代.郑伯玉.和王太博游园清塘:「玉缕鲈新脍,金膏蟹正肥。」
清代.屈大均.穫稻 其四:「衔穗多膏蟹,泥中拾满篝。」
清代.屈大均.儿喜 其三:「竞将膏蟹好,来送肉芝春。」
清代.屈大均.蟹:「今年咸上早,膏蟹满江波。」
基本字义
膏gāo(ㄍㄠ)
1、肥,肥肉:膏粱(肥肉、细粮)。膏腴。膏沃。
2、脂油:春雨如膏。膏泽(a.滋润作物的及时雨;b.喻给予恩惠)。
3、中医指心尖脂肪,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其他字义
膏gào(ㄍㄠˋ)
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上:膏油。
2、把毛笔蘸上墨汁在砚台边上掭:膏笔。膏墨。
基本字义
蟹xiè(ㄒ一ㄝˋ)
1、〔螃蟹〕节肢动物,水陆两栖。全身有甲壳,足有五对,前双足成钳状,称“螯”,横着爬。腹部分节,俗称“脐”,雄性脐呈长尖形,雌性脐呈椭圆形。简称“蟹”,如“河蟹”,“海蟹”,“蟹黄”,“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