蹛林
基本解释
词条:『蹛林』
拼音:dài lín
注音:ㄉㄞˋ ㄌ一ㄣˊ
解释:
1.匈奴秋社之处。匈奴土俗,秋社绕林木而会祭,故称。
2.借指匈奴。
3.古州名。唐有蹛林州。属陇右道。初隶北庭都护府,后隶凉州都督府。在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见《新唐书.地理志七下》。
古代诗词
宋代.王安石.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燕人候望空瓯脱,胡马追随出蹛林。」
南北朝.庾信.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六:「不待蹶角于蹛林。」
明代.汪道昆.诸将:「任道蹛林千帐在,请看禁御五云屯。」
元代.王逢.览周左丞伯温壬辰岁拜御史扈从集感旧伤今敬:「蹛林酺已举,款塞福皆徼。」
元代.柳贯.次伯长待制韵送王继学修撰马伯庸应奉扈从上:「跸道云开朝采正,蹛林风定雪花乾。」
基本字义
蹛dài(ㄉㄞˋ)
1、繞,環繞:“秋,馬肥,大會蹛林。”
基本字义
林lín(ㄌ一ㄣˊ)
1、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林。森林。林海。林薮(a.山林小泽;b.喻丛集的处所)。
2、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林。艺林。碑林。儒林。
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