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基本解释
词条:『柴胡』
拼音:chái hú
注音:ㄔㄞˊ ㄏㄨˊ
解释:多年生草本。其根为中药。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的功用。可治寒热、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月经不调和子宫下垂等。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寄韦有夏郎中:「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
宋代.赵蕃.余客长沙寒热骤作其证未分理掾次律张君为致:「频能通汗信柴胡,亦是于君想报珠。」
宋代.陈造.谢龚养正病后分药:「人还必工老,友意寓柴胡。」
宋代.王之望.病后戏赠同官蒋子权:「柴胡作引子,汗出如被趱。」
宋代.赵鼎臣.属疾在告郡中诸公相继服药戏作病中九客歌:「入城卮酒不下咽,但饮柴胡如吸川。」
基本字义
柴chái(ㄔㄞˊ)
1、烧火用的草木:柴草。柴火。柴门。火柴。木柴。
2、烧柴祭天:“柴于上帝”。
3、瘦,不松软:柴鸡。柴心儿。
4、姓。
基本字义
胡(鬍)hú(ㄏㄨˊ)
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
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
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
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
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