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哳
基本解释
词条:『嘲哳』
拼音:cháo zhā
注音:ㄔㄠˊㄓㄠ ㄓㄚ
解释:
嘲哳(zhāo-) : 1.声音嘈杂:菜场上嘲哳得让人受不了|树上的麻雀嘲哳不停。
2.说话含糊不清:语音嘲哳不可晓。1.亦作"嘲?"。亦作"嘲?"。
2.形容乐器声或歌声嘈杂。
3.形容鸟鸣声嘈杂。
4.形容说话声音含糊不清。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zhāozhā)难为听。」
唐代.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夷音语嘲哳,蛮态笑睢盱。」
唐代.陈陶.早发始兴:「挂席借前期,晨鸡莫嘲哳。」
唐代.刘长卿.山鸲鹆歌(一作韦应物诗):「嘲哳相呼响空谷,哀鸣万变如成曲。」
唐代.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基本字义
嘲cháo(ㄔㄠˊ)
1、讥笑,拿人取笑:嘲笑。嘲弄。嘲骂。嘲诮。嘲谑。冷嘲热讽。
其他字义
嘲zhāo(ㄓㄠ)
1、〔嘲哳(zhā)〕同“啁哳”。
基本字义
哳zhā(ㄓㄚ)
1、〔啁(zhāo)哳〕见“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