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基本解释
词条:『螳螂』
拼音:táng láng
注音:ㄊㄤˊ ㄌㄤˊ
解释:
1.亦作"螗螂"。
2.即螳蜋。
精选例句
1、谁言螳螂难拒辙,且看萤虫吞明月。
2、螳螂捕蝉,黑猫在后作者:半筐桃子。
3、芒种节气梅雨期,湿热困脾暑铄金。人困神乏须调理,精神愉悦饮食辛。冷热水浴强身体,莫强拼。螳螂捕蝉眼前利,要当心。
4、螳螂委屈的展示旧伤疤。
5、如今一群螳螂跟黄雀斗了起来,倒是让我金蝉脱壳了。
古代诗词
魏晋.曹植.矫志诗:「螳螂见叹。」
唐代.戴叔伦.画蝉:「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宋代.黄庭坚.演雅:「螳螂当辙恃长臂,熠燿宵行矜照火。」
元代.李庭.水调歌头 张耀卿寿日:「昨日螳螂当辙,今日豺狼当路,牛背置神光。」
唐代.司空图.歌者十二首:「胸中免被风波挠,肯为螳螂动杀机。」
基本字义
螳táng(ㄊㄤˊ)
1、〔螳螂〕昆虫,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脚呈镰刀状。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如“螳螳捕蝉,黄雀在后”。俗称“刀螂”;简称“螳”,如“螳臂当车”(喻不自量力)。
基本字义
螂láng(ㄌㄤˊ)
1、〔螳螂〕见“螳”。
2、〔蜣螂〕见“蜣”。
3、〔蟑螂〕见“蟑”。
4、〔蚂(mǎ)螂〕见“蚂2”。
中英翻译
翻译:devil horse; mantis; rearhorse
mantis*['mæntis]
n. 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