麀鹿
基本解释
词条:『麀鹿』
拼音:yōu lù
注音:一ㄡ ㄌㄨˋ
解释:牝鹿。
古代诗词
先秦.诗经.韩奕:「韩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
先秦.诗经.吉日:「兽之所同,麀鹿麌麌。」
先秦.诗经.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宋代.苏轼.叶教授和溽字韵诗,复次韵为戏,记龙井之游:「声淫及《灵台》,中有麀鹿伏。」
宋代.宋伯仁.梅花喜神谱·大开一十四枝:「麀鹿同呦呦,山林风雨秋。」
基本字义
麀yōu(一ㄡ)
1、母鹿:“麀鹿濯濯。”
2、泛指母兽:“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
基本字义
鹿lù(ㄌㄨˋ)
1、哺乳动物,四肢细长,尾短。雄鹿头上有树枝状的角。毛多为棕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梅花鹿、水鹿、白唇鹿、马鹿等。
2、方形的粮仓:“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
3、粗,粗劣:鹿裘。鹿布。鹿床。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