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儒
基本解释
词条:『散儒』
拼音:sàn rú
注音:ㄙㄢˋㄙㄢˇ ㄖㄨˊ
解释:
1.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
2.平庸的儒者。
古代诗词
明代.成鹫.屈翁山归自金陵予将入泷水赋赠:「此身有母难许国,自作散儒深可惜。」
近现代.吴未淳.寄萧季循:「寂寞萧夫子,平生一散儒。」
宋代.罗?.秀溪:「东里先生连古意,欲分馀润散儒家。」
基本字义
散sàn(ㄙㄢˋ)
1、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2、分布,分给:散布。散发(fā)。天女散花。
3、排遣:散心。散闷(mèn)。
4、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其他字义
散sǎn(ㄙㄢˇ)
1、没有约束,松开:松散。散漫。懒散。散曲。散记。散板。散文。披散头发。
2、分开的,分离的:散居。散乱。散座。散兵游勇。
3、零碎的:散碎。散装。散页。
4、中医称药末:散剂。丸散膏丹。
基本字义
儒rú(ㄖㄨˊ)
1、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2、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
3、古同“懦”,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