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墙
基本解释
词条:『蛎墙』
拼音:lì qiáng
注音:ㄌ一ˋ ㄑ一ㄤˊ
解释:泛指粉墙。
古代诗词
明代.林俊.余仲栗约中赴海南道别:「廨宇花梨柱,人家牡蛎墙。」
清代.钱澄之.同曹素臣入羊城纪事:「牡蛎墙高知近市,荔枝阴合一维舟。」
明代.陈献章.经陈氏家庙:「牡蛎墙高一庙深,缘冈松柏昼阴阴。」
明代.陈献章.新设纸帐轩中 其二:「阶面苔侵牡蛎墙,小轩容易领年光。」
清代.汪东.三姝媚:「蛎墙深红芳,数枝开晚。」
基本字义
蛎(蠣)lì(ㄌ一ˋ)
1、〔牡蛎〕软体动物,有两个贝壳,生活在浅海泥沙中。肉可食,味鲜美,亦能提制蚝油。壳烧成灰可入药。亦称“蚝”、“海蛎子”。
基本字义
墙(墻)qiáng(ㄑ一ㄤˊ)
1、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砖墙。土墙。院墙。城墙。墙垣。墙头。墙头草。铜墙铁壁。
2、门屏:萧墙(喻内部,如“祸起墙墙”)。
3、古代出殡时张于棺材周围的帏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