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出
基本解释
词条:『磬出』
拼音:qìng chū
注音:ㄑ一ㄥˋ ㄔㄨ
解释:方言。谓人身或物体向前倾。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也:「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
唐代.贾岛.赠胡禅归:「井凿山含月,风吹磬出林。」
唐代.刘得仁.云门寺:「上方僧又起,清磬出林初。」
唐代.刘沧.夏日登慈恩寺:「尘机消尽话玄理,暮磬出林疏韵澄。」
唐代.孟贯.寄暹上人:「夜灯明石室,清磬出岩泉。」
基本字义
磬qìng(ㄑ一ㄥˋ)
1、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2、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3、缢杀:“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
4、古同“罄”,空,尽。
基本字义
出(齣)chū(ㄔㄨ)
1、从里面到外面:出访。初出茅庐。出笼。
2、往外拿,支付:出力。出钱。出谋画策。入不敷出。
3、离开:出发。出轨。出嫁。
4、产生,生长:出产。出品。出人才。
5、发生:出事。
6、显露:出现。出名。
7、超过:出色。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8、来到:出席。出勤。
9、引文、典故来源于某处:出处(chù)。语出《孟子》。
10、显得量多:这米出饭。
11、放在动词后,表示趋向或效果:提出问题。
12、传(chuán)奇中的一回,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